东华非遗研培将贵州刺绣带入进博会
  发布时间:2018-11-07   浏览次数:591

“让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展现贸易投资领域的发展成就。”进博会不仅搭建起了国际贸易交流平台,还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而东华大学也以特色学科成果助力经济开放、文化宣传。

进博会现场,来自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学员、苗绣传承人胡运的作品——两顶“贵州非遗抛花绣帽”则格外抢眼。与以往的传统苗绣不同,融合了现代设计和贵州刺绣工艺的两顶帽子,更符合当下时尚审美、生活。

 (胡运作品)

“这图案看起来不是中国的,这个鸟是我们那里的,南美洲的巨嘴鸟。”“是的,因为这个帽子就是要出口的,我们是按照客户需求制作的。”“所以你们是在做订单,你们有做订单的能力嘛……”“当然!”一位南美商人对胡运的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希望去贵州当地的合作社看看,学习中国如何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商品的能力。

 (东华大学第五期非遗研修班学员胡运)

小小的帽子能连接世界,“指尖经济”或许能给贵州带来巨大以效益。进博会开放了市场,也显示出中国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是植根于其中的深层力量,它表明文化软实力“硬”起来了。

这两顶帽子的设计者是专门从事高级定制的设计师沈婕。她是东华非遗研修班的特聘教师,也是上海金卡诺服装有限公司的CEO,是全球20多个品牌的帽饰设计供应商。而胡运则是来自贵州的绣娘。从事刺绣至今已有40多年。2017年到东华大学非遗研修班的学习。非遗研培的“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目标在胡运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2017年胡运的马尾绣茶托获得了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马尾绣名片夹也获得铜奖。2018年8月胡运被贵州省妇联评为“贵州优秀创业女性”。胡运与沈捷因非遗而结缘,时尚与设计因非遗而生辉,相信进博也会因非遗而添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维系文化传承和精神根脉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进博会上的苗绣技艺作品,只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隅”。如今仍有大量传统非遗技艺亟待推广。如何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下、活出精彩、走向世界”?东华大学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承担起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推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自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5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培班,培养了132名非遗传承人及25名非遗师资。短暂的一月,理论讲授、参观考察、设计实践、品牌建设、作品展演等满负荷、全方位的课程设置,让很多传承人眼界大开、观念大变。他们回到贵州成为带动当地集体致富的骨干力量。

东华大学的非遗研培成果已经多次走出国门,米兰、英国、俄罗斯、斐济等国际时尚舞台上频频亮相。

 

  摄影: 傅婷(提供)撰写:柯玲,段然  信息员:张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