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至2019年1月9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四批教师分别对10位东华非遗学员进行了回访和调研。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带队,中心专业教师傅婷、边菲、苑国祥,宣传主管黄晓昭、林峰、施晓黎以及非遗班班主任毛慧慧等参与了回访。
回访第一站:位于浦东新区高桥的东岸绒绣艺术研究所,回访了何冬梅和金雯两位东华研培学员,高桥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斐轶、镇文化馆副馆长闵建平接待了回访教师一行。两位学员都获得了浦东 “工匠”称号。何冬梅谈到,在东华大学研修期间受益匪浅,同期贵州学员多样的刺绣针法给了自己很大启发,研修回来后更加钻研绒绣技艺,作品参赛也频频获奖,2018年还获得了浦东新区“五一”劳动奖章。正在赶制《浦东新风貌》绣品的金雯,边飞针走线边与我们交流心得,“绣色”三分,一分技艺,二分匠心,精致美丽的背后,往往倾注了绣者们的心血和的努力。
(图1:高桥绒秀回访现场)
回访第二站:恒源祥绒绣原创工作室,回访李蔷和马俊两位学员,恒源祥集团党委副书记顾红蕾与回访教师进行了交流。恒源祥的海派绒绣传承和发展,着力于艺术人像系列,绣品主要包括四大系列:国家伟人、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世界名人和世界名画系列。国家级传承人李蔷也是恒源祥绒绣原创工作室的首席工艺师,谈及在东华的研修学习,接触到很多新的创意设计,开拓了创作设计思路。学员马俊勤奋而又认真,她结合研修期间的所见所闻,开发了不少新“玩意儿”。
(图2:恒源祥回访现场)
回访第三站:三林绣庄,这里同样有两位东华学员:张佩珍、周蔚纹。非遗项目负责人俞卫军女士接待了回访教师。三林刺绣是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是对顾绣的发展和创新,自创的“抽、拉、雕”等特殊技法让刺绣作品更有立体感。绣庄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艺术品价格昂贵但市场不太景气,日用品等客源还相对比较充足。两位学员认为,她们的坚持完全出于对刺绣的喜爱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周蔚纹老师揭开一幅融合了贵州刺绣工艺的三林刺绣的半成品作品,带给大家很大惊喜。她说,这得益于东华研培给她带来的设计灵感。
(图3:回访三林绣庄学员)
回访第四站: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访谈副所长陈毓骐。研究所的许凤英是一位资深绒绣艺术传承人,范淑君也是东华学子。回访教师在此看到了很多经典绒绣作品。许凤英老师虽年逾古稀,却是难得的科班出身的绒绣人才,她自己收藏的历年作品小影是此次调研中看到的一份宝贵的绒绣档案。
(图4: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回访现场)
回访第五站:松江顾绣,回访了4名学员:张莉、孙虹、顾美珍、吴燕,松江区文化馆主管非遗的吴杨萍女士接待了回访教师。吴女士直言不讳地介绍了目前顾绣所处的“高冷”尴尬境地,这项堪称“刺绣鼻祖”的技艺,现在仅剩参展和收藏两条出路。4位学员畅谈了在东华学习的心得,一个月的紧张学习是她们难忘的人生经历,大大开阔了眼界。张莉说,不仅认识了其他学员,能够互相学习交流,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一些刺绣手工技法,而且通过课程学习对色彩搭配也有了新的认识。 她们目前都已成为松江“百姓艺术大课堂”和高校选修课程的骨干教师。
(图5:松江顾绣学员回访)
截至2018年底,我校已举办了5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1期非遗师资培训班和1期非遗干部能力提升班,建立了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对在东华学习的上海非遗学员的回访,同时也是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一次深入的现状调研。在非遗研培中,教学相长,深入思考,发现课题,潜心研究,已有多个与非遗相关的研究项目立项。在上海,绒绣与顾绣是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前者带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后者则有十足的江南文化韵味,它们共同描绘出海派文化的动人图景。研培、研修、研究、干训、师训、驻站,东华大学正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以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全方位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