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下午“丝绸之路与丝绸艺术”学术论坛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在东华大学逸夫楼举行。本次论坛由东华大学主办,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东华大学出版社承办,东华大学期刊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2021年会
年会首先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乐介绍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历史,回顾了近十年的工作,并提出专委会的未来规划。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肯定了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认为其为目前最为活跃的专业委员会之一。建议专业委员会和总会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活动,进行跨学科交流。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乐
专家主题报告
专家主题报告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学理论部主任、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瑜主持。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学理论部主任、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瑜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的报告《壁画丝踪》通过观赏敦煌壁画中飞天、菩萨、供养人、乐舞等的高清图像,并结合亲自考察斯里兰卡石窟塑像、壁画得到的启示,来寻觅中国丝绸的历史踪影,初步探索石窟艺术创作与丝绸物质的密切关联。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的报告《风云与造作》由1328年元文宗弑兄、1340年元顺帝复仇的史事出发,讨论了三种元代官府作品的时代。认为刻丝大威德金刚曼荼罗属于织佛像,完成应贴近元明宗即位的1329年2月27日;“太禧”款卵白釉印花瓷盘烧造于1328—1340年之间;满池娇图案的风靡应在1328—1332年,1340年以后退出了元代的官府图样。这一也是官府造作较民间造作更易受时局、时政影响的案例之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的报告《敦煌绢画瑞像图》以一幅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拿走的表现天竺等地佛教瑞像的绢本着色绘画(编号Ch. xxii 0023)为研究对象,该画之后分散收藏在新德里印度国立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迄今为止,所存画面的图像和年代还有争议。报告概要介绍前人研究史,并拟就这幅瑞像图的内容、年代、来源和其在瑞像传播史上的意义略作阐述。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杭侃的报告《云冈石窟装饰纹样之变》对云冈石窟的三期纹饰进行了介绍。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云冈石窟分为三期,三期的装饰纹样有着不同的特色,装饰纹样的变化构成了云冈石窟分期的重要内容。报告结合云冈三期纹饰的不同特点,对其变化的背景进行了探讨,并认为随着云冈模式在北魏境内影响的扩展,云冈的装饰纹样深刻地影响了北朝纹样的变化。
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杭侃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的报告《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新疆段)染织服饰研究》概要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染织服饰珍品,其中服装样式、织物品种、图案极其丰富,织造技艺各具特色,反映了数千年间西域居民服饰的形成过程、染织技艺的发展过程,再现了丝绸之路枢纽之地东西染织服饰文化互鉴交融的盛况。报告在概要介绍新疆纺织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勾勒出夏商周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中染织服饰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不同时段各区域染织服饰特征及其与中原以及邻境地区的交流互动进行了探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
会议总结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对论坛进行总结发言。指出应进一步健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持续地有规律地组织各种活动,发展更多的成员,并与总会保持紧密联系。希望学生能作为主体,参与并拓展敦煌服饰的研究,将研究做深、做久、做宽。要走出学科的局限,打通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开展跨学科交流。大会最后,赵丰教授对大力支持本次论坛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与会师生和工作人员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