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学术论坛系列讲座报道(十)
  发布时间:2021-11-12   浏览次数:282

19日下午,来自艺术学理论部的刘瑜教授、王乐教授、李甍教授在三教8楼会议室分别为学院师生作了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学术论坛讲座”之一,学院各系部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约80余人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李甍教授首先作了主题为“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方法——以汉代服饰研究为案例”的讲座。她认为服装史研究要从图像、文献、实物三方面着手,并分别从服装染织史的研究方法、汉代服饰研究材料综述、研究汉代服饰的角度、关于三种材料综合使用的几点建议等方面提出了对于汉代服饰研究方法的独特见解。



王乐教授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古代丝绸纹样,她作了主题为“从古典到新样——汉唐之间的中国丝绸纹样”的讲座。她指出战国秦汉是丝绸之路开拓过程中的重要年代,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汉代前后,养蚕和丝织技艺沿着丝绸之路由内地传往西方,东西方丝绸艺术开始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秦汉统治者都十分热衷于源于道家的神仙学说,在丝绸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则是大量的云纹。中国传统的云气动物纹样到魏晋时已僵化并衰退,西方艺术开始影响中国内地的丝绸图案,继之而起的是模拟西域风格的各种骨架排列,其中以环式联珠团窠最具代表性。唐代,东西方设计艺术兼容并蓄,出现了陵阳公样,同时一种以花卉植物纹样为主题的团窠宝花纹亦开始兴起,并向折枝、缠枝花鸟纹演变,最终形成大唐新样。





刘瑜教授作了主题为“欣赏与挪用——设计中的中国风格”的讲座。她以“一个美国女高中生穿中国旗袍”的事件及其引发的讨论为引子,导入了文化挪用和文化欣赏两个概念,并结合实例对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认识、接受、欣赏、传承、传播是传统文化基因识别和当代引入的必然路径。在此基础上,刘瑜教授又对时尚的“去殖民化”展开了探讨。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就多个感兴趣的议题与三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三位教授对研究方法与学科专业的独到见解给予了在座师生诸多启发。